江歌案:别让错误的家庭情绪教育扭曲孩子一生的性格
近来,江歌案占据了公众视野的醒目位置。我也收到了几位家长问我对“江歌因为保护朋友被杀,刘鑫却逃避责任”的看法。其实我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个事件,但一直不知道从何说起。
公众义愤于刘鑫的无情和自私。一位朋友甚至说:“要是我的孩子以后这么自私,我宁愿自己掐死他!”更令我惊心和感慨的,则是刘母的恶劣态度和她所说的“是她(江歌)命短了,不是为了俺闺女!”
这让我们看到,刘鑫的性格问题与她的父母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
从心理学角度讲,虽然人格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和互动模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确实有着重要影响。社会上像刘鑫这样的人不会太多,但肯定也不止她一个。那么“刘鑫们”是怎么养成的?作为父母,我们如何避免养出这样的孩子?
首先让我们从刘鑫表现中最突出的两点:逃避责任和自私无情,通过具体的场景,来看看原生家庭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的:
(1)关于责任:错误的归因方式可能使人习惯于逃避责任
例1:
蹒跚学步的小明突然摔倒,有点疼,有点害怕,家长飞奔而至,抱起孩子,孩子觉得家长怀里很舒服很安全,正要停止哭闹,就听家长拍打着地面说:“都是你不好,害我们家宝宝摔疼了,打死你!”
例2:
小明上幼儿园了,有一天老师打电话来,说因为别的孩子不肯和他分享玩具,小明把别的孩子推倒还用玩具砸他的头,那个孩子撞到鼻子,流鼻血了。小明的妈妈接到电话赶到学校,和老师说:“我们家小明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他一般不会无缘无故打人的,那个小朋友怎么不知道分享呢?幼儿园不是鼓励孩子分享吗?”
一个人承担或逃避责任,往往与他的归因模式有很大关系。不难理解,更多能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原因的人,自然更容易倾向于承担责任,而将问题都归咎于他人的人,则更容易逃避责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前面例子中的养育思维的影响下,耳濡目染的小明长大以后在各种人际关系(婚姻家庭、朋友、同事)的冲突中,会如何归因?在伤害了别人时,会怎么做?他是否有能力理解对方的感受?又是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2)关于自私无情: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可能使人以逃避、而非愧疚和补偿的方式获取内心平静
例:
上班高峰很难打车,张某看到前面一个抱着孩子的妈妈拦下了一辆出租车,赶紧一个箭步冲上去抢先坐了进去。面对那位妈妈的指责,张某的理由是“我要是上班迟到就要扣奖金了……真搞不懂,带孩子出来不能晚一点吗?非要和我们上班族抢?我要是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意载带着孩子的妈妈,要是在车上又吐又拉怎么办?”……
在不同关系中,我们都可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伤害到一些人的情感、身体或是利益。这时,有些人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对方的感受会激发自己的共情和愧疚,于是想办法去弥补对方。
而有些人虽然也会觉得内心不安,但他们让内心平静的办法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推脱,反复地给自己暗示:“我这么做是不得以的”,“任何人在我这种情况下都会这样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她既然是我的朋友,就应该让着我”……
一个人如果是这种思维和处事模式,我们可以想象会养育怎样的孩子?比如刘鑫的母亲,面对女儿救命恩人的母亲非但不想着感激和补偿,反而满口脏话,甚至说出“是你女儿命短”。
有这样的母亲,我们怎么可能看到一个有担当、有责任、能理解他人痛苦的刘鑫?当然,如果真的有,这起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共情和同情:不仅是天生,更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龄前期的孩子就已经有两种情感能力的萌芽和发展了,即共情(移情)和同情。
共情(移情)是指别人的感情波动,我们也能感受到,也可能使我们自己也产生类似的情绪。比如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孩子也会跟着哭;比如听到狼把羊吃了,觉得羊肯定好害怕,自己也觉得好害怕。
但是,共情并不一定会产生帮助他人的行为。有的孩子只会产生和另一孩子类似的情感和不安,而这种情绪会使孩子自身的焦虑增加,于是他也会回避或者寻求养育者的安抚,并不会因此产生有爱的实际互助行为。
同情则是指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和需求,并想办法去帮助他安抚他。同情是在感受到对方情绪的基础上,从他人的角度和需求出发,为他担心,想让对方走出困境或者摆脱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共情和同情是两种情感能力,共情虽然是同情的基础,但并不一定会引发同情。有的人两种能力都很好,有的人只会共情不会同情(即只感受到情绪,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办法让自己的情绪平衡)。我们还是来举栗说明:
共情:看到别的小朋友受伤哭泣,孩子也会红眼圈或者因此很不安,寻求父母的安抚。
同情: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会上前把自己手里的玩具递给他,试图安抚他。
研究发现,负性养育方式下(打骂、忽略等),孩子会更少展现对他人困境的担心,更多会退缩回避,甚至对处于困境之人进行攻击。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敏感,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经常就孩子的感受进行语言反馈和交流,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应对情绪后面的问题,通常孩子的共情能力和同情能力也更强。尤其是后者,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和思维、处事模式,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怎么办?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同情能力的发展?父母能做些什么?
虽然受孩子气质特征的影响,但是养育模式中家长在情绪问题上和孩子互动的模式,以及家长自己对情绪的处理对孩子的这项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当孩子处于生气、害怕、伤心等激烈情绪中时,父母可以这样应对:
首先应接纳提供支持,而不是急于用各种方式去阻止或者惩罚;
在孩子情绪稍稍稳定以后,和孩子一起用语言回忆孩子刚才经历的状态,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
和孩子讨论在出现这些情绪时,可以如何去表达和应对,可以如何寻求帮助等。
当家长自己出现情绪时,如果用攻击性、或是非常压抑的方式表达,孩子是可以感觉到,并会模仿。
比如,一个非常缺觉和疲劳的家长,躺在沙发上被调皮的啊孩子吵醒。有的家长会暴跳如雷,冲孩子撒火:“你怎么一刻都停不下来?! 你怎么这么吵?!”
这时孩子会害怕、会委屈,但是却不会明白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在将来遇到类似状况的时候,他也会用发火撒气的方式来应对。
同样的情况,如果家长被吵醒以后,哪怕是在发过脾气之后,告诉孩子:“爸爸特别累,非常不舒服,你可不可以玩一些安静的游戏,让爸爸休息一会儿?”
这时,家长原原本本的向孩子诉说自己的感受,并明确自己的需求,孩子就会学着从别人的感受出发,并考虑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
漫漫人生,道阻且长。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会遇到哪些未知,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哪些因素、多大程度的影响,但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做好影响孩子人格塑造的第一、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让你的孩子每当想到公正和正直,就会想到你。
文末福利
读完文章后请在文末留言。一周内留言点赞最多的前两名,送我的饭团“DrXu儿少心理一起学”价值约84元的半年免费券一张(可以自用,已在饭团里的朋友也可以给孩子爸使用,或者送给朋友)。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更多文章请进入公众号左下方“文章目录”分类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我的荔枝直播间“专题《养育的修炼和艺术:亲子依恋、养育、创伤...”》